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崖门奇石的景象,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民族情怀。
前两句"块肉消沉海气黄,海门石不共朝亡"用比喻手法写南宋灭亡的悲壮历史。"块肉"暗指南宋小皇帝,他的牺牲让海天都为之变色(海气黄),但海边的巨石(象征民族气节)却不会随王朝覆灭而消失。
后两句"苍苔也有驱胡意,蚀尽题名字一行"通过拟人手法,写石头上的苔藓仿佛也有驱逐外族(胡指元朝)的意志,慢慢侵蚀掉了石上的题字。这里苔藓的侵蚀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暗示历史会自然消磨掉外族统治的痕迹。
全诗巧妙运用自然景物:
1. 用"海门石"象征不屈的民族精神
2. 用"苍苔"暗喻历史的力量
3. 通过"蚀尽题字"表达对恢复中华的信念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石头、苔藓这些具体物象,含蓄地表达了对民族气节的赞颂和对复兴的期待,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感受到深沉的历史情怀。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