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纷争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前两句"何处桃源许问津,移家愿作避秦人"直接点题,用"避秦"暗喻逃避乱世。诗人渴望找到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愿意举家搬迁去过隐居生活。这里的"避秦"不是真的指秦朝,而是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暗指逃避现实中的战乱和纷争。
后两句"洞门一片红云影,遮住中原逐鹿尘"最为精彩。诗人想象桃花源的入口被红云笼罩,这片红云就像一道屏障,把外面世界的战火硝烟都挡在外面。"逐鹿尘"指群雄争夺天下的战乱,用"尘"字既形象又巧妙,既指战场的尘土,也暗喻世俗的纷扰。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象优美。红云与战尘的对比尤其生动,用一片祥和的云彩来隔绝乱世的纷扰,这个想象既富有诗意又意味深长。诗人通过这幅想象中的桃源图景,委婉地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政治斗争的疏离感。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