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竹枝词 其一

东宁西畔树降旗,六月天兴震叠师。
从此东周遗老尽,更无人赋采薇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了台湾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故。

前两句"东宁西畔树降旗,六月天兴震叠师"说的是在台湾西部(东宁是郑成功政权称号)竖起了投降的旗帜,六月的天空下,郑氏军队被清朝大军彻底击败。这里用"震叠师"形容清军声势浩大,势不可挡。

后两句"从此东宁遗老尽,更无人赋采薇诗"最有深意。诗人感叹:随着郑氏政权覆灭,那些怀念前朝的遗民都不在了,再也没人写《采薇》这样的诗了。《采薇》是《诗经》里表达亡国之痛的著名诗篇,这里暗指台湾人失去了表达故国之思的文化传统。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深沉的无奈和遗憾。诗人没有直接说"台湾沦陷了",而是通过"无人赋诗"这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断裂,比政治更迭更令人痛心。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