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城阙厌纷华,山泉乐清适。
瞥然浮杯归,远思浩无极。
珍篇蔼昼评,净义留泰译。
平生雾霞衣,倏变兰蒲色。
美号宠弥天,端居馆香积。
孤踪共鸟还,情愔避高弋。
烟波一叶舟,风雨两镮锡。
佛垄有幽栖,鹰房多善识。
把尘话空无,百虑从此息。
回瞻辇寺居,不及莓苔石(宋李庚《天台续集》卷上)。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一位叫梵才的高僧回归天台山修行。全诗通过对比城市与山林的差异,展现了高僧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精神境界。

前四句写高僧厌倦了城市的繁华("城阙厌纷华"),更喜欢山间清泉的宁静("山泉乐清适")。他像浮杯随水流般自然地回归山林("瞥然浮杯归"),思绪却深远无边("远思浩无极")。

中间部分描写高僧的修行生活:白天研读佛经("珍篇蔼昼评"),传播佛法真义("净义留泰译")。平时穿着云雾般的僧衣("平生雾霞衣"),忽然间就像兰草蒲草般融入自然("倏变兰蒲色")。虽然享有盛名("美号宠弥天"),却安住在简朴的禅房("端居馆香积")。

接着用生动的比喻:像飞鸟归林般独自返山("孤踪共鸟还"),像避开猎人的鸟儿般远离尘嚣("情愔避高弋")。乘一叶小舟渡烟波("烟波一叶舟"),带着锡杖冒风雨前行("风雨两镮锡")。

最后写天台山的修行环境:佛寺幽静适合隐居("佛垄有幽栖"),同道中人都有慧眼("鹰房多善识")。谈论"空无"的佛理("把尘话空无"),就能放下所有烦恼("百虑从此息")。回头看京城寺庙("回瞻辇寺居"),还不如山间的青苔石头自在("不及莓苔石")。

全诗用清新自然的意象,表达了返璞归真、超然物外的禅意。通过城市与山林的对比,突出了修行者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宁静之美。

黄鉴

宋建州浦城人,字唐卿。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太常博士、国史院编修官。曾预修《两朝国史》,同修《三朝宝训》。文词为同乡杨亿所称道,入其门下,由是知名。累擢直集贤院,以母老出通判苏州。编录有《杨文公谈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