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天里的愁苦心境,情感细腻动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春景与愁绪的交织
开头用"春病与花疏"和"杨花扑面"两个画面,既写实又暗含情感——春花凋零暗示青春流逝,漫天杨花更添烦乱。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主人公的忧郁。
2. 矛盾的心理活动
"思越礼"与"悔知书"形成有趣对比:明明知道要守规矩,梦里却忍不住逾矩;读书本为明理,此刻反而加重了愁苦。这种内心挣扎很真实,就像现代人明知不该想却控制不住思绪的状态。
3. 巧妙的双关比喻
"莲心苦"既指莲子天然的苦味,也暗指爱情的苦涩;"竹心空"表面说竹子中空,实则表达心事无人理解的空虚。这种一语双关的写法让寻常植物都有了情感色彩。
4. 欲言又止的纠结
结尾想托人送信又担心侍女不可靠,把恋爱中女子既渴望传递心意又怕泄露秘密的忐忑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发消息前反复斟酌的相似体验。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杨花、莲、竹)呈现,又把女子隐秘的心思写得含蓄而不晦涩,即使今天读来,那种爱而不得、欲说还休的复杂情绪依然能引发共鸣。
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