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因以言志示弟淑奉呈诸大僚

幽谷杜陵边,风烟别几年。偶来伊水曲,溪嶂觉依然。
傍浦怜芳树,寻崖爱绿泉。岭云随马足,山鸟向人前。
地合心俱静,言因理自玄。短才叨重寄,尸禄愧妨贤。
每挹挂冠侣,思从初服旋。稻粱仍欲报,岁月坐空捐。
助岳无纤块,输溟谢末涓。还悟北辕失,方求南涧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游览龙门北溪时,因怀念骊山别业(别墅)而写给弟弟和同僚的。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隐居的向往。

1. 写景与怀旧: 诗的开头,诗人来到幽静的杜陵边,看到熟悉的风景,不禁想起多年前在骊山别业的生活。伊水弯曲流淌,溪流和山峦依然如故,勾起了他的回忆。他漫步溪边,欣赏着芳香的树木和清澈的泉水,白云在山间飘荡,山鸟在身旁鸣叫,一切都那么宁静美好。

2. 感悟与自省: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感到内心平静,思绪也变得深邃。他反思自己的仕途,觉得自己才能有限却身居要职,拿着俸禄却未能做出贡献,感到惭愧。他羡慕那些辞官归隐的人,渴望像他们一样脱下官服,回归田园生活。

3. 矛盾与抉择: 诗人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他想要报答朝廷的恩情,继续为官;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时光虚度,想要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感叹自己像微尘一样渺小,无法为高山大海做出贡献,最终决定放弃仕途,回归南涧的田园生活。

4. 诗歌的魅力: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善于捕捉细节,如“岭云随马足,山鸟向人前”,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淡远的氛围。同时,诗人的自省和矛盾心理也表现得真实感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结: 这首诗是韦应物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他最终选择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诗歌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人生困惑:在功名利禄与自由自在之间,该如何选择?韦应物的答案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韦嗣立

韦嗣立(654—719),唐代诗人。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令。韦思谦子,韦承庆弟。少举进士,任双流令,政有殊绩。武后、中宗时,历位凤阁侍郎、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有定策立睿宗之功。中宗景龙时任兵部尚书。韦嗣立因与万年(今西安市旧城一带)人韦后同姓,曾奉诏附韦后属籍。韦后临朝乱政,为玄宗所杀,韦嗣立为此受到株连,徙往陈州,死后追谥为“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