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句赠许仙屏中丞并乞书心太平草庐额,时将归潮州①(丙申稿,清光绪二十二年)

江波不作河安流,春风岭海建节楼。
筹边赖有重臣在,朝廷南顾今无忧。
自从互市启海禁,一衣带水连五洲。
驱雷策电驭水火,碎裂大地分全球。
恃其吊诡肆要挟,但有盘敦无共球。
纵横捭阖等战国,势将迫我为宗周。
况乃东粤本始衅,门庭伏寇森戈矛。
迩来飙车欲西动,更虞瞰我从上游。
威之不畏德不感,中枢术已穷怀柔。
海南万里得安堵,所恃元老能壮猷。
方今议者利变法,我法不用宁非羞?
况有治人无治法,若为国计宜人求。
惟公抗古独持论,会当入告宣嘉谋。
有客哀歌动天地,蹈海不死生犹偷。
南来谒公辱庭见,五羊城郭方清秋。
天涯沦落苦无著,荷公还我东扬州。
卖文傥得买山价,草庐拟筑山之幽。
前身太华老道士,黄庭一卷供清修。
以心太平署庐榜,乞公大笔千秋留。
闻公课吏言所志,补义取我琼山丘(公课属吏以大学衍义补命题。)。
治平要自儒者事,岂在西法趋从欧。
太平无事傥有日,定许閒暇娱清游。
此事难期此心在,乾坤浩荡消边愁。
吁嗟乎!
丈夫生当为八督州、取万户侯;
不然,儒冠世方厌,径须学道寻罗浮。
乞公之书为公讴,狂奴之态公勿笑,江湖此去行扁舟。
公致太平傥我见,且看东南剑气凌斗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写给官员许仙屏的赠别之作,既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又抒发了个人归隐的理想。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1. 忧国忧民的开篇
诗人用"江波不作河安流"比喻国家动荡,称赞许仙屏在岭南(广东)为官稳定局势的功绩。但笔锋一转,指出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通商带来的危机:列强像战国诸侯般恃强凌弱,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尤其广东作为冲突前沿,形势严峻,朝廷的怀柔政策已失效。

2. 对改革的思考
诗中提到当时流行的"变法"呼声,但诗人认为比变法更重要的是任用贤能人才("况有治人无治法")。他赞赏许仙屏重视儒家治国之道,用明代丘濬的《大学衍义补》考核官员,强调治国根本在于传统儒学而非盲目效仿西方。

3. 归隐的愿望
诗人自比"太华老道士",想回潮州建"心太平草庐"隐居,请求许仙屏题写匾额。这段充满画面感:卖文攒钱买山、草庐清修、诵读《黄庭经》,展现了一个文人看透官场后向往宁静生活的心态。

4. 豪情与洒脱的结尾
最后笔调昂扬,说大丈夫要么建功立业,要么归隐修道。诗人自嘲"狂奴之态",表示将乘舟归去,但期待将来能看到许仙屏实现太平盛世。结尾"东南剑气凌斗牛"的想象,给全诗留下壮阔的余韵。

诗的魅力在于:
-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既有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又有真挚的情感
- 用"碎裂大地分全球"等生动比喻描绘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通俗有力
- 归隐部分的描写充满文人雅趣,草庐、黄庭经等意象营造出超脱意境
- 情绪起伏有致,从忧愤到洒脱,最后转为豪迈,展现了中国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传统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