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叠前韵(秋怀八首) 其四 (乙巳、丙午、丁未稿,清光绪卅一、卅二、卅三年)

才人例喜骋雄词,此水能当十万师。
南渡君臣多失策,西湖风月最宜诗。
梅边移舫飘香雪,柳外通桥落彩霓。
未许吴山轻立马,等閒留作画中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借秋景抒发历史感慨的作品,用通俗的笔法勾勒出一幅西湖风月与历史兴衰交织的画卷。

前两句以"才人"(有才华的人)喜欢写豪迈诗词开头,说西湖的水景比得上十万雄兵的气势,用夸张手法突出西湖的壮美。但紧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南宋君臣(南渡指宋室南迁)因沉迷享乐而误国,暗示美景背后藏着历史教训。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西湖之美:梅花飘落如香雪时移船赏景,柳树掩映的桥上彩虹垂落。这些明丽的意象背后藏着诗人的警惕——吴山(杭州山名)不能轻易让战马驻足,因为眼前美景应当留在画中细细品味,而非成为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借口。

全诗巧妙地将西湖风物与历史反思结合,像用柔美的水墨画包裹着尖锐的针砭。诗人表面写秋日游湖,实则提醒人们不要重蹈南宋覆辙,展现了文人"借景讽今"的典型手法。最后"画中思"的收尾尤为精妙,既保留了对美景的欣赏,又暗含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