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摄影心太平草庐图移写纸本 其四

昔者陆放翁,庵额心太平。自云此三语,取自黄庭经。

放翁振奇人,平生喜谈兵。上书论北伐,策马尝西征。

未甘以文字,供奉小朝廷。至老志不衰,家祭诗可徵。

吾生于放翁,所遭百不同。同者惟此心,天或哀吾穷。

有海畀不波,有岁畀常丰。吾穷足自慰,老作太平翁。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己和南宋诗人陆游(号放翁)的人生际遇,表达了虽身处困境却坚守初心的豁达情怀。

前八句聚焦陆游:他给自己的草屋取名"心太平",这名字源自道教经典《黄庭经》。陆游是个热血男儿,爱讨论军事,曾上书主张北伐金国,还亲自去前线参军。他不甘心只做个宫廷诗人,到老都保持着报国志向,这在《示儿》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就能看出来。

后八句转到诗人自己:虽然和陆游生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但两人有颗相似的心。诗人自嘲说,可能老天可怜自己处境艰难("吾穷"),所以让大海不起波澜、让庄稼年年丰收。最后幽默地说:虽然我过得不如意,但能做个太平时代的老人,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全诗最动人的是"同者惟此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人那份忧国忧民、坚守本心的精神是相通的。诗人用陆游这面镜子,既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也展现了自己在逆境中的从容。末尾"老作太平翁"的自我调侃,透着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平和。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