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阁对月望岳

春月升首阳,照见希夷宅。
清光满关中,不与大河隔。
三峰吐灵气,缥缈越终夕。
仙掌金风寒,凉露下流腋。
谁倾东海水,洗此月上石。
竹柏茎稀微,淡墨绘虚白。
丹房发椒光,岩畔大星赤。
短松如老翁,散发苍龙脊。
仿佛玉女鬟,香云起盆坼。
欲归顾我影,我影布瑶席。
钟声忽飘堕,无人半天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夜望月的场景,充满了仙气飘飘的意境和细腻的感官体验。

开篇用"春月升首阳"点明时间地点,月光照亮了传说中的隐士居所,清辉洒满关中平原,连黄河都阻挡不了它的蔓延。这里用月光串联起天地,营造出空灵的氛围。

中间部分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勾勒出月下山景:华山三峰在月光下吞吐灵气,整夜云雾缭绕;仙人掌般的山峰吹来凉风,露水打湿衣袖;月光洒在石头上,就像有人用东海之水清洗过一样透亮。竹柏的影子稀疏,像淡墨画出的留白,炼丹房的灯光与山间赤红的星光交相辉映。

最妙的是对松树的拟人化描写:矮松像白发老翁,松针像散开的龙须;远看又像仙女盘起的发髻,山间的雾气如同洗发后的香云。这些比喻既形象又充满想象力,把静态的夜景写得活灵活现。

结尾处诗人顾影自怜,身影映在石席上。忽然听到飘来的钟声,抬头只见碧空如洗,不见人影。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这片空灵月色中。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夜景图,通过月光串联起各种景物,用新颖的比喻把寻常夜景写得仙气十足。诗人对光影的捕捉特别细腻,从"淡墨绘虚白"到"丹房发椒光",明暗对比营造出梦幻感。最后以钟声作结,余韵悠长,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