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骆驼桥》描绘了一座横跨水面的桥梁,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和行人视角,展现了桥的壮美和岁月的流逝。
开头两句点明桥的位置——在水云缭绕的地方,连接着苕溪和霅溪两条河流。"水云窟"给人一种仙气飘飘的感觉,暗示这里风景优美。
中间四句用夸张的比喻写桥的雄伟:桥身像彩虹横贯高空(螮蝀即彩虹),桥墩似巨鲸支撑水面。浪花拍打桥墩又退回,行人站在桥上东西张望,这些动态描写让画面活了起来。
最后两句转入感慨:桥上看惯了往来的船只,见证着时光流逝,可有多少人会在桥柱上题诗留念呢?这里透露出对短暂人生的淡淡忧伤。
全诗妙在:
1. 比喻新奇,把静态的桥写得气势磅礴
2. 通过浪、人、船等动态元素衬托桥的永恒
3. 结尾的感慨很自然,让写景有了情感深度
就像我们站在古桥上拍照时,既惊叹建筑的宏伟,又会联想到"这座桥看过多少像我一样的过客",这种古今交融的感触正是诗的魅力所在。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