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文信国公生日日,得伯瑶风雨中见怀诗答寄,叠前韵 其一 (己亥稿上,清光绪二十五年春、夏)

七忠祠前陈羽舞,闪闪云旗降风雨。
荒山夜出英灵语,如闻此会足千古。
谁其尸者狮山人(季平自号狮山山人。),万里来话琼林春。
会者齐吴楚闽粤,来祝带血啼鹃身⑴。
此会惜君未得遇,五日江风阻诗句(来函雨阻迟到。)。
西台莫唱朱鸟吟,东山尚蟠冷龙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写给文天祥(文信国公)的生日祝诗,同时回应友人伯瑶在风雨中寄来的诗作。全诗充满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情感真挚而激昂。

前四句描写了一场纪念忠烈的祭祀活动:七忠祠前人们跳起庄严的舞蹈,风雨中云旗飘扬,仿佛英雄的灵魂在荒山中夜语。这场祭祀足以流传千古,凸显了文天祥等忠烈之士的精神不朽。

中间四句聚焦于祭祀的主持者——自号"狮山山人"的季平。他万里迢迢赶来参与这场跨越齐、吴、楚、闽、粤五地的聚会,众人如同啼血的杜鹃般用赤诚之心为文天祥祝寿。这里用"带血啼鹃"的意象,既表现对英雄的深切哀思,也暗含对民族气节的歌颂。

最后四句转入对友人伯瑶的回应:遗憾他因风雨阻隔未能赴会,但强调不必像宋末谢翱那样在西台恸哭("朱鸟吟"指悼念亡国的悲歌),因为文天祥的精神如同东山的潜龙般永远留存。这里用"冷龙气"的意象,既指文天祥凛然不屈的气节,也暗喻民族精神终将苏醒。

全诗巧妙交织历史与现实:通过祭祀场景让古今对话,用风雨、杜鹃、潜龙等意象营造悲壮氛围,既追怀文天祥的忠烈,又寄托对民族气节的坚守。诗人将生日祝辞升华为精神传承的赞歌,展现出深沉的历史情怀。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