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间行旅的生动画面,充满自然情趣和人生况味。
前两句"四姑嶂下花始开,九子岭边闻晚雷"像两个电影镜头:第一个镜头对准山脚下初绽的野花,第二个镜头切换到远处山岭间隐约的春雷声。一静一动,一近一远,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意萌动的山野中。
后两句"濛濛细雨一帆重,人向春云来处来"更富深意:细雨中的行船显得格外沉重,而旅人却朝着云深不知处的方向前行。这里"春云来处"既指实际的山路尽头,也暗喻人生的未知旅程。诗人用举重若轻的笔法,把赶路的辛苦和人生的漂泊感都融进了蒙蒙细雨中。
全诗最妙的是最后一句"人向春云来处来",像是一个哲学命题:我们来自云雾深处,又向着云雾深处走去。这种循环往复的意境,让简单的行旅诗顿时有了禅意。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