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名叫刘学谕的师长的作品,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他高尚品格和教学精神的怀念。
前四句赞美逝者的学问和为人:他学问渊博却永不满足,才华出众却从不自傲;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待人接物充满真情。这里用"犹无已"(还不满足)、"非自成"(不是天生的)等词语,突出了逝者谦虚进取的态度。
后四句写失去他的悲痛:诗人说自己刚有机会向他求学("抠衣"是古代学生拜见老师时整理衣冠的礼节),没想到他就像流水一样突然离世。最后用"丹旌"(灵幡)和"薤歌"(古代挽歌)两个意象,表达了对无法挽留逝者的深深遗憾。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通过"诲人不倦""待人真诚"这些朴实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位平凡教师的不平凡品格。诗中"逝水"的比喻既形象又伤感,把生命易逝的无奈表达得真切动人。
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