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董公余素不识其何如人也一日袖横轴所谓龙窝图者同仲坚来过而以诗见谒余雅不能文诗尤非所长者加之老病日久纵不避拙恶亦安能为他人摧肝肾耶渠请益坚余重违封意且念其勤姑因所见以叙之云耳
封生携客来,谒我蓬蒿里。
轩轩抗尘俗,不知谁氏子。
所主吾既贤,伊人亦云喜。
探怀出新图,一语烦举似。
蹇予不能文,三请意未已。
溪山有素期,入眼尽其美。
层云蔽重渊,万木夹两涘。
飞流泻绝壑,千丈垂幅纸。
馀霏散如雾,点滴乱纷委。
何物窍其傍,相传龙所止。
庙貌寄空山,何代为经始。
年深祭血乾,乱久谁复祀。
威灵昔所闻,对面隔千里。
诚通感必应,虽远犹在迩。
巍巍窟宅尊,安卧久不起。
何当洗甲兵,倒挽豳溪水。
轩轩抗尘俗,不知谁氏子。
所主吾既贤,伊人亦云喜。
探怀出新图,一语烦举似。
蹇予不能文,三请意未已。
溪山有素期,入眼尽其美。
层云蔽重渊,万木夹两涘。
飞流泻绝壑,千丈垂幅纸。
馀霏散如雾,点滴乱纷委。
何物窍其傍,相传龙所止。
庙貌寄空山,何代为经始。
年深祭血乾,乱久谁复祀。
威灵昔所闻,对面隔千里。
诚通感必应,虽远犹在迩。
巍巍窟宅尊,安卧久不起。
何当洗甲兵,倒挽豳溪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封生的人带着朋友来拜访作者,还带来了一幅《龙窝图》请作者题诗的故事。整首诗用大白话可以这样理解:
前八句说封生带着客人来访,作者虽然不认识他们,但觉得带头的封生是个贤人,同行的朋友也不错。他们从怀里掏出一幅山水画,非要作者写首诗。
接着八句作者谦虚推辞,说自己老了写不好诗,但架不住对方再三请求。于是作者开始描述画中景色:溪山云雾缭绕,两岸树木葱茏,瀑布像千丈白绸挂在山间,水雾弥漫如同细雨纷飞。
然后十二句聚焦画中的"龙窝":山崖边有个神秘洞穴,传说住着龙。那里有座破旧庙宇,年代久远香火断绝。虽然龙是传说中的神灵,但作者觉得只要心诚,再远的神灵也近在咫尺。
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作者看着画中沉睡的龙窝,突然产生美好愿望——希望真龙能显灵,用豳溪水洗净世间战乱,让百姓安居乐业。这里"洗甲兵"就是停止战争的意思。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
1. 记录日常趣事(有人求题画诗)
2. 生动描写画面(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瀑布龙穴)
3. 升华出深刻主题(借龙窝寄托和平愿望)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四句,把一幅普通的山水画,写出了心系苍生的情怀。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美景照片,突然联想到环保、和平这些大主题一样自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