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参军
临江髯参军,负性何贞栗。
上书请赐对,高语争得失。
左右为流汗,天子知质直。
公卿有阙遗,广坐忧指摘。
鹰隼伏指爪,其气尝突兀。
同舍展欢谑,失语辄面斥。
万仞削苍崖,飞鸟不得立。
予与交十年,弱节资扶植。
忠孝固平生,吾徒在真寔。
去年羽书来,中枢失筹策。
桓桓尚书公,提兵战疾力。
将相有纤介,中外为危慄。
君拜极言疏,夜半片纸出。
赞画枢曹郎,迁官得左秩。
天子欲用人,何必历显职。
所恨持禄流,垂头气默塞。
主上忧山东,无能恃缓急。
投身感至性,不敢量臣力。
受词长安门,走马桑乾侧。
但见尘灭没,不知风惨慄。
四野多悲笳,十日无消息。
苍头草中来,整暇见纸墨。
唯说尚书贤,与语材挺特。
次见诸大帅,骄懦固无匹。
逗挠失事机,倏忽不相及。
变计趣之去,直云战不得。
成败不可知,死生予所执。
予时读其书,对案不能食。
一朝败问至,南望为于邑。
忽得别地书,慰藉告亲识。
云与副都护,会师有月日。
顾恨不同死,痛愤填胸臆。
先是在军中,我师已孔亟。
剽略斩乱兵,掩面对之泣。
我法为三军,汝寔饥寒极。
诸营势溃亡,群公意敦逼。
公独顾而笑,我死则塞责。
老母隔山川,无繇寄悽恻。
作书与儿子,勿复收吾骨。
得归或相见,且复慰家室。
别我顾无言,但云到顺德。
掎角竟无人,亲军惟数百。
是夜所乘马,嘶鸣气萧瑟。
椎鼓鼓声哀,拔刀刀芒涩。
公知为我故,悲歌壮心溢。
当为诸将军,挥戈誓深入。
日暮箭镞尽,左右刀鋋集。
帐下劝之走,叱谓吾死国。
官能制万里,年不及四十。
诏下诘死状,疏成纸为湿。
引义太激昂,见者忧谗疾。
公既先我亡,投迹复奚恤。
大节苟弗明,后世谓吾笔。
此意通鬼神,至尊从薄谪。
生还就耕钓,志愿自此毕。
匡庐何巀嶪,大江流不测。
君看磊落士,艰难到蓬荜。
犹见参军船,再访征东宅。
风雨怀友生,江山为社稷。
生死无愧辞,大义照颜色。
上书请赐对,高语争得失。
左右为流汗,天子知质直。
公卿有阙遗,广坐忧指摘。
鹰隼伏指爪,其气尝突兀。
同舍展欢谑,失语辄面斥。
万仞削苍崖,飞鸟不得立。
予与交十年,弱节资扶植。
忠孝固平生,吾徒在真寔。
去年羽书来,中枢失筹策。
桓桓尚书公,提兵战疾力。
将相有纤介,中外为危慄。
君拜极言疏,夜半片纸出。
赞画枢曹郎,迁官得左秩。
天子欲用人,何必历显职。
所恨持禄流,垂头气默塞。
主上忧山东,无能恃缓急。
投身感至性,不敢量臣力。
受词长安门,走马桑乾侧。
但见尘灭没,不知风惨慄。
四野多悲笳,十日无消息。
苍头草中来,整暇见纸墨。
唯说尚书贤,与语材挺特。
次见诸大帅,骄懦固无匹。
逗挠失事机,倏忽不相及。
变计趣之去,直云战不得。
成败不可知,死生予所执。
予时读其书,对案不能食。
一朝败问至,南望为于邑。
忽得别地书,慰藉告亲识。
云与副都护,会师有月日。
顾恨不同死,痛愤填胸臆。
先是在军中,我师已孔亟。
剽略斩乱兵,掩面对之泣。
我法为三军,汝寔饥寒极。
诸营势溃亡,群公意敦逼。
公独顾而笑,我死则塞责。
老母隔山川,无繇寄悽恻。
作书与儿子,勿复收吾骨。
得归或相见,且复慰家室。
别我顾无言,但云到顺德。
掎角竟无人,亲军惟数百。
是夜所乘马,嘶鸣气萧瑟。
椎鼓鼓声哀,拔刀刀芒涩。
公知为我故,悲歌壮心溢。
当为诸将军,挥戈誓深入。
日暮箭镞尽,左右刀鋋集。
帐下劝之走,叱谓吾死国。
官能制万里,年不及四十。
诏下诘死状,疏成纸为湿。
引义太激昂,见者忧谗疾。
公既先我亡,投迹复奚恤。
大节苟弗明,后世谓吾笔。
此意通鬼神,至尊从薄谪。
生还就耕钓,志愿自此毕。
匡庐何巀嶪,大江流不测。
君看磊落士,艰难到蓬荜。
犹见参军船,再访征东宅。
风雨怀友生,江山为社稷。
生死无愧辞,大义照颜色。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正直刚烈的参军(古代军中文职官员)的故事,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忠诚、勇气和时代悲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人物形象:硬骨头的参军
诗中的参军是个"刺头"官员——他敢当着皇帝的面直言进谏,在宴会上同僚说错话也会当面批评,像只随时准备扑击的鹰隼。但这样耿直的人对朋友却很温暖,十年间一直帮助弱小的同僚。这种"对强横,对弱柔"的反差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硬汉形象。
2. 战争悲剧:忠诚与无力的矛盾
当边境战事吃紧时,参军主动请缨上前线。但现实很残酷:大帅们怯战畏缩,军队纪律涣散(士兵因饥寒抢劫被斩时,将军只能含泪执法)。最震撼的是尚书(高级将领)明知必败仍选择死战,临死前给家人写信说"别收我尸骨",这种悲壮凸显了忠义与残酷现实的碰撞。
3. 历史隐喻:体制的腐朽
诗中暗藏尖锐批评:真正的人才不被重用("天子欲用人,何必历显职"),混日子的官员却占据高位("持禄流垂头")。参军最后被贬官的结局,暗示正直者在腐朽体制中的必然遭遇。
4. 艺术手法:电影般的叙事
诗人用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亲眼所见:夜半紧急军令的纸片、桑乾河畔扬尘的战马、嘶鸣的萧瑟马声、箭尽粮绝时刀光的冰冷...这些细节比史书更生动地还原了历史现场。
核心精神: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像诗中所说"大节苟弗明,后世谓吾笔"——如果我不记录下这些忠义之士的事迹,后人怎么会知道他们的伟大?这种为正义发声的勇气,跨越千年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普通人读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军人的热血忠诚,也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坚持原则、不畏强权的人。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步,往往正是靠这些"不圆滑"的人推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