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晋卿肖山堂

悠然林下客,世事颇能料。
闲中意自适,身外名肯钓。
卜居山之阳,初为识者笑。
势将陵岱华,气欲吞嵩少。
方寻愿谷归,稍近孙台啸。
微茫数烟岫,巉绝对云峤。
为我增双明,未必在远眺。
始虽如直友,久乃得心照。
恐随有力去,或被移文诮。
己见成膏肓,百计莫可疗。
一时烟霞语,慎勿骇廊庙。
咄哉肖山堂,所以警不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看透世事的智者形象,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和内心独白,传递出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以下用通俗的方式解析:

1. 人物形象:
开篇"悠然林下客"直接勾勒出主人公隐居山林、从容自在的状态。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旁观者,能预判世间纷扰("世事颇能料"),却选择在清闲中自得其乐,连名声都不屑追求("身外名肯钓")。

2. 居住选择:
他特意把家安在山南阳光充足处("卜居山之阳"),起初被世俗之人嘲笑,但后来这座山的气势竟仿佛要超越泰山、华山("陵岱华"),吞吐嵩山、少室山("吞嵩少")。这里用夸张手法,暗喻主人公精神境界的崇高。

3. 自然意境:
诗中描绘的山景极具画面感:远处若隐若现的云雾山峰("微茫数烟岫"),陡峭到极致的山崖("巉绝对云峤")。诗人说这样的景色"为我增双明"——不是靠远眺,而是心灵与自然长期共鸣("久乃得心照")带来的精神启迪。

4. 处世智慧:
后半段揭示深刻哲理:
- 警惕被权势诱惑("恐随有力去")或遭流言中伤("或被移文诮")
- 一旦形成固执偏见("己见成膏肓"),就像绝症难以医治
- 最后点题"肖山堂"(意为"效仿高山之堂"),其实是警示世人不要盲目效仿表面形式,而要领悟山的精神内核。

诗歌魅力在于:
用高山云雾营造缥缈意境,将人生哲理融入自然观察。主人公像一位智慧的老者,提醒我们:真正的超脱不在于躲进深山,而在于内心对名利的淡泊,对世俗见解的清醒认知。最后"警不肖"的结语尤为巧妙,表面说"不要效仿",实则告诉读者:要效仿的是山的精神高度,而非隐居的形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