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韵答潘兰史送别 其二 (庚子稿,清光绪二十六年)

刀光寒闪鸊鹈膏,侠胆消沉客路劳。
禁卫全军归吕禄,中原重镇付朱滔。
金牛假道愁归蜀,石马传文诧共槽。
海外且寻徐福去,蓬莱极目五云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写下的忧愤之作,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分析如下:

核心情感:全诗充满对国家命运的焦虑和对个人无奈的悲愤。诗人像一位痛心的旁观者,眼看国家陷入危机却无能为力,只能选择暂时逃避。

逐句解析
1. 刀光寒闪:开篇就用闪光的刀剑形容紧张局势,暗示战争一触即发。"鸊鹈膏"(一种水鸟油脂,古人用来保养刀剑)这个细节暗示危机早有预兆。
2. 侠客消失:第二句感叹像侠客这样能救国的人已经不见踪影,普通人在乱世中奔波劳碌。
3. 历史典故:中间四句用吕禄(西汉权臣)、朱滔(唐朝叛将)等历史人物,暗讽当时清廷重用不可靠的人。提到"金牛假道"(战国时秦国骗蜀国开路的典故)和"石马传文"(传说中预示王朝灭亡的怪事),都在警告国家正走向危险。
4. 无奈选择:最后两句说既然无力改变现状,不如像徐福东渡求仙一样暂时离开,遥望海外仙山(暗指海外或理想世界)。"五云高"既描绘仙境景象,也暗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写作特点
- 全诗像用历史密码写成的日记,每个典故都在委婉批评时局
- 刀光、侠客、仙山等意象组合,形成从现实到幻想的情绪起伏
- "愁""诧"等字眼直接流露诗人的震惊与忧虑

现代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古代文人在国家危机中的典型心态:既想挺身而出,又因现实限制而痛苦。那种"眼看大厦将倾却无力挽救"的焦灼,与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困境时的心情是相通的。诗人最终选择的精神逃避,也反映了人在巨大压力下的自我保护本能。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