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骊山(按:诗刻于政和四年十月。)

晓促零口征,晚留华清宿。
弥月倦纷埃,晞发莲汤浴。
夜雨闹庭梧,漏长秋睡足。
平明径欲西,霁色开林麓。
遂作朝元游,聊放千里目。
嵯峨北来横,渭水东转曲。
坡田散牛羊,沙岸翔凫鹜。
爽气袭衣裘,青烟生井屋。
忆昔唐天子,承天溺爱欲。
翠辇拂行云,钩陈裹幽谷。
遗址今尚存,缭垣半颓覆。
玉像暗真仙,石槽标饮鹿。
羯鼓寂无声,连理空馀木。
长生岂难求,有道书丹箓。
泪未忘马嵬,恨已悲金粟。
往事寄冥冥,芳草依然绿(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四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骊山华清宫时的所见所感,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历史沧桑,同时暗含对唐玄宗杨贵妃故事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旅途与休憩(前8句)
写作者清晨从零口出发,傍晚住在华清宫。经过一个月的奔波后,终于在温泉洗去疲惫。秋夜雨打梧桐,作者睡得很香,第二天放晴,决定去朝元阁游玩。

2. 登高远眺(中间10句)
站在高处,视野开阔:北面是巍峨的山脉,渭水向东蜿蜒;山坡上牛羊散布,水边野鸭飞翔。空气清新,村落炊烟袅袅。这几句用简单的意象组合,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了骊山一带的田园风光。

3. 怀古感慨(剩余部分)
看到华清宫遗址,想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当年这里车马如云,如今只剩断墙残壁、石槽和枯树。诗人感叹长生不老难以实现(玄宗曾追求长生),提到马嵬坡兵变(杨贵妃之死)和玄宗晚年的凄凉("金粟"指玄宗陵墓)。最后以"芳草依然绿"作结——人事已非,自然依旧,留下无限怅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写景如画,用"散牛羊""翔凫鹜"等动态描写让画面鲜活
- 怀古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遗址今昔对比自然引发思考
- 结尾的"芳草绿"用永恒的自然反衬人事无常,余味悠长
- 语言通俗却富有表现力,比如"夜雨闹庭梧"的"闹"字生动传神

通过一次普通的游览,诗人让我们看到了盛唐繁华的幻灭,传递出"再辉煌的帝国也终将逝去"的历史哲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