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竹 其二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寒崖茁孤筱,见石不见地。
屈曲自盘根,难掩凌云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长在寒冷山崖上的竹子图景,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寒崖茁孤筱,见石不见地"直接勾勒出竹子的生长环境:在荒凉陡峭的山崖上,一株竹子孤独地生长着,四周全是坚硬的岩石,几乎看不到土壤。这种恶劣环境反而衬托出竹子顽强的生命力。

后两句"屈曲自盘根,难掩凌云气"是点睛之笔。竹根在石缝中艰难地盘曲生长,表面看似扭曲不直,但依然掩盖不住它直冲云霄的气势。这里用"屈曲"与"凌云"形成强烈对比,暗示即使身处逆境、外表平凡,也阻挡不了内在的高远志向。

全诗通过竹子这个意象,歌颂了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竹子的形象自然感受到:外在的困境改变不了内心的追求,真正的志向是压抑不住的。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让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含哲理,读来令人振奋。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