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蜀鹃啼剧有感 其四

过尽蛮江与瘴河,还家有弟脱兵戈。狂从剧孟千场博,老爱优旃一曲歌。

红豆花开声宛转,绿杨枝动舞婆娑。不堪唱彻关山调,血污游魂可奈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看了一出关于蜀地杜鹃(蜀鹃)的戏剧后,内心产生的复杂感受。全诗用通俗的意象表达战乱年代的悲欢离合,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战火中的兄弟情(前两句)
诗人说自己跨过南方险恶的山水("蛮江瘴河"),终于和弟弟团聚,庆幸他躲过了战乱。"脱兵戈"三个字透露出乱世中亲人平安的珍贵,像黑暗中突然亮起的灯火。

2. 借古人的洒脱消愁(三四句)
这里用了两个历史人物:剧孟是汉代豪侠,优旃是古代滑稽戏演员。诗人说如今自己像他们一样,要么豪赌千场,要么听戏取乐。看似潇洒,实则是用放纵来麻痹痛苦,就像现代人借酒消愁。

3. 美景反衬悲情(五六句)
红豆花开、杨柳起舞,这些本该让人愉悦的景象,此刻却让诗人更难受。就像我们听到欢快的音乐反而更想哭,这种反差凸显了他内心的伤痛。

4. 最痛的结尾(最后两句)
当戏剧唱到征人思乡的《关山月》时,诗人突然想到那些死在战场上的人("血污游魂")。就像看着庆功宴时突然想起逝去的战友,这种戛然而止的悲痛最有冲击力。

全诗妙在把个人经历(兄弟团聚)、历史典故(剧孟、优旃)、自然景物(红豆、杨柳)和戏剧场景完全打碎重组,像用不同颜色的碎玻璃拼出一幅战乱创伤图。表面写看戏,实际写的是:即便暂时逃离战火的人,心灵也永远带着战争的伤疤。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