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是清代诗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所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凉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前两句"冷落山斋运甓身,天门八翼梦无因"说的是:诗人独自在冷清的山间书斋里,像陶侃运砖(典故:东晋名将陶侃被贬时每天搬砖锻炼意志)一样坚持操守,但曾经像大鹏展翅("八翼"指大鹏的八片翅膀)般高远的改革梦想已无法实现。"运甓身"这个典故特别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坚持,又暗含被贬的处境。
后两句"西风吹起神州恨,麈尾清谈大有人"更有深意:秋风吹起时,诗人对中国的衰败充满愤恨,而国内却还有很多人只顾着像魏晋名士那样挥着麈尾(一种拂尘)空谈玄理。这里用"西风"既点明秋天,又暗指西方列强的侵袭;"麈尾清谈"则尖锐批评了当时士大夫脱离实际的风气。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运甓""八翼"等典故把个人遭遇写得既含蓄又深刻
2. "西风"双关语巧妙,自然景物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
3. 最后一句的讽刺特别有力,清谈的"大有人"与首句"冷落"的自己形成强烈对比
4. 虽然只有28个字,却包含了改革者的孤独、对国家的忧思和对现实的批判
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改革志士在逆境中不改初心的坚韧,以及眼看国家危亡却无能为力的痛心,这种深沉的情感穿越百年依然动人。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