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
铜门初下辟,石馆始沉研。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官署内省时,眺望远方的景色,触发了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作者提到铜门、石馆,这些建筑象征着官署的庄严和肃穆。接着,他描述了游雾、飞云,这些自然景象让他的思绪飘向远方。楼台、城阙则展现了壮丽的城市景观,而瑶房、玉宇则带有仙境般的美丽。
诗中提到的“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描绘了夕阳的余晖渐渐消失,周围的景物在烟雾中显得朦胧,这景象让作者感到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他在忙碌的公务之余,通过翰墨(写字、画画)来排遣心中的孤寂,但当他望向远处的关山时,心中的思念却愈发强烈。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这两句,用山峰的静默和流水的声响来比喻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虽然作者在官署中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心中始终感到与故乡和朋友的隔阂,这种距离让他感到遗憾和无奈。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官署生活中对故乡和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