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湖边的美丽画卷,语言清新明快,充满生机。
前两句"两山眉黛送春娇,十里平湖晓长潮"勾勒出大场景:远处两座青山像美人的黛眉,温柔地送别春天;近处十里平湖在晨光中涨潮。这里用"眉黛"形容山色,既写出山的青翠,又赋予它女性的柔美。
后两句"红入桃花青入柳,东风人立赤阑桥"聚焦细节:盛开的桃花红艳艳,垂柳嫩绿青翠,一个红衣人独自站在红栏杆的小桥上,任春风吹拂。这里"红入""青入"的写法很特别,仿佛颜色是慢慢渗入花柳中的,让画面更鲜活。
全诗妙在:
1. 色彩对比鲜明:青山、红桃、绿柳、赤栏桥,像调色盘一样绚丽
2. 动静结合:涨潮的湖水、摇曳的花柳与静立的人形成对比
3. 留白艺术:没说这人是谁、在想什么,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简单说,这就是一首用画笔写成的诗,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水彩画:春末夏初,湖光山色中,一个红衣人静静欣赏着这转瞬即逝的美景。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