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海关

当年关外判山河,谁向横流挽逝波。
朋党半从科第起,弹章繁比战书多。
锦衣狱急官如草,皮岛人降士倒戈。
却叹路旁望夫石,年年风雨泣烟萝。

现代解析

《出山海关》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让我们逐句分析:

1. “当年关外判山河,谁向横流挽逝波。”
- 这里提到的是当年在山海关外,人们为国家命运做出决定,但面对汹涌的历史潮流,谁又能真正挽回已经逝去的机会呢?诗人在这里感叹历史的不可逆转,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无奈。

2. “朋党半从科第起,弹章繁比战书多。”
- 诗人指出,当时的政治斗争主要源于科举考试中的党派之争,弹劾官员的奏章甚至比战书还要多。这说明朝廷内部的争斗比外敌的威胁更为严重,反映了政治腐败和内部纷争的严重性。

3. “锦衣狱急官如草,皮岛人降士倒戈。”
- 这里提到的是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的迫害,官员们像草一样轻易被处置。同时,皮岛(明朝的一个军事据点)的守军投降,士兵们纷纷倒戈。这两句话进一步揭示了朝廷内部的恐怖统治和军队的崩溃,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4. “却叹路旁望夫石,年年风雨泣烟萝。”
- 最后,诗人以“望夫石”作为象征,表达了对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妇女的同情。这些妇女年复一年地等待,却只能在风雨中哭泣。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普通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带来的家庭破碎的悲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政治腐败的批判以及对普通百姓苦难的同情。诗人通过这些场景,传递出一种深沉的悲凉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人民的无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