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政敝易招怀璧罪,时衰几见接舆歌。
龙归沧海经千劫,佛化灵山哄百魔。
除恶失机滋蔓草,洗兵无术挽天河。
屈原文字长沙泪,同是遭逢坎坷多。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书愤》为题,核心是借古讽今,抒发对现实困境的愤懑与无奈。全诗用典自然,将个人命运与时局动荡紧密相连,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强烈的忧患意识。

首联"政敝易招怀璧罪,时衰几见接舆歌"开门见山:政治腐败时,连怀揣美玉都成罪名(化用"怀璧其罪"典故);世道衰败时,连狂人接舆的避世之歌都难得听见。这两句揭示了一个病态社会里,正直之人动辄得咎,连消极避世都成奢望的残酷现实。

颔联"龙归沧海经千劫,佛化灵山哄百魔"用神话意象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神龙本应遨游沧海,却历经劫难;佛陀原想度化众生,却要周旋于群魔。这暗示着在混乱时局中,即便是英雄圣贤也举步维艰。

颈联"除恶失机滋蔓草,洗兵无术挽天河"直指现实困境:错过铲除恶势力的时机,祸患就像野草疯长;想要平息战乱,却找不到力挽狂澜的办法。"天河"的意象既象征不可逆转的局势,又暗含"银河洗兵"的典故,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尾联"屈原文字长沙泪,同是遭逢坎坷多"将个人命运与屈原并置。屈原投江前在长沙附近写下绝命辞,诗人此刻的悲愤正如当年屈原的泪水。这个类比让读者清晰感受到:古今怀才不遇者的痛苦是相通的。

全诗魅力在于用典而不晦涩:龙佛意象让抽象感慨具象化,"蔓草""天河"等自然意象使忧愤情绪可视化。最打动人心的是结尾的屈原之叹,让普通读者也能瞬间共鸣——原来千百年来,正直之士在乱世中的挣扎竟如此相似。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古典诗词的永恒价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