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镜中我

百骸虽在果谁亲,本地风光见是真。
隐几正忘吾与我,开奁忽讶彼何人。
叔敖还许伶优学,西子何如里妇颦。
遥想当年游镜殿,化身千百未为神。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三和镜中我》探讨了一个哲学问题:人到底该如何认识"自我"?诗人用镜子作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自我认知的困惑与思考。

开头两句说:虽然我们都有身体(百骸),但真正的"我"到底在哪里?只有回归本心(本地风光)才能看清真相。这里用"果谁亲"的疑问,暗示我们常把身体误认为自我。

中间四句用三个有趣的生活场景:
1. 诗人靠着桌子发呆时,突然忘记"我"是谁(隐几正忘吾与我)
2. 打开梳妆盒时,被镜中人吓一跳(开奁忽讶彼何人)
3. 用两个典故:演员模仿孙叔敖(楚国名相)、村妇模仿西施皱眉,说明人常常在模仿他人中失去本真

最后两句最精彩:诗人回忆参观镜殿(布满镜子的宫殿)的经历,看到千百个自己的倒影时突然明白——即便能分身千万,也不等于真正认识自我(未为神)。这里的"神"指对自我的透彻认知。

全诗用日常可见的镜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认识自己不能靠外在模仿或表面观察,而要回归内心。就像我们每天照镜子以为认识自己,其实可能从未真正了解内在的"我"。这种对身份认同的思考,在今天这个充满社交面具的时代尤其发人深省。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