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晚年闲居山堂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慨,语言朴实却充满人生智慧。
前四句写景:诗人用"几载辛勤"道出这座山堂来之不易,它坐落芝峰脚下,与华丽城楼相邻。白天可见千棵树木笼罩在晨雾中,夜晚高楼投下的阴影让月色都带着凉意——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山堂清幽的环境,也暗示主人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
中间两句说理:诗人悟出人与万物本质相通("物我本於仁上一"),而光阴在宁静中显得更加悠长。这里用朴素的语言道出深刻哲理:当人静下心来,才能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的共鸣,体会到时间真正的质感。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自比烛光下读书的老年烛之武(春秋时期谋士),感叹自己虽怀忧国之心却已年老力衰,只剩两鬓白发记录着曾经的忧思。这种自嘲中带着无奈,展现了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典型心态。
全诗妙在将日常景物、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自然融合。山堂的静谧与内心的波澜形成反差,安逸的生活掩盖不住对时局的牵挂,这种矛盾心理通过"空有忧时两鬓霜"的细节生动呈现,让读者看到古代文人即使归隐山林,依然心系天下的精神世界。
吴势卿
吴势卿,字安道,号雨岩(《全宋词》册四),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进士。宝祐中知处州。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淮东总领。三年,由浙西转运副使任致仕。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二有传。今录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