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和前韵 其一

喜共真僧陟翠峦,笑谈殊觉道怀宽。
无穷世事机前息,一点灵台静里安。
险峻只宜扶竹杖,清幽端可坐蒲团。
那罗岩下蛟龙恶,弹舌从教钵里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一位高僧同游五台山的经历,通过自然景观与内心感悟的结合,传递出超脱世俗的禅意。

首联写诗人与僧人登山时的愉悦。"喜共"二字直接点明同游的快乐,"笑谈"更显轻松自在,而"道怀宽"则暗示与僧人交流让诗人感到心胸开阔。这里没有刻意说理,而是通过具体场景自然流露心境。

颔联转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无穷世事"代表世俗纷扰,"机前息"用织布机停下的意象,生动表现烦恼的止息;"灵台"指内心,"静里安"写出宁静带来的安定感。两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修行带来的精神解脱。

颈联通过登山细节展现修行态度。"扶竹杖"既写实又暗喻修行需要依仗(竹杖象征坚韧),"坐蒲团"的清净画面暗示打坐修禅。诗人用"只宜""端可"的肯定语气,表达对这种简朴修行方式的认同。

尾联突然转入惊险场景。"那罗岩下蛟龙恶"的凶险与前面清幽形成反差,但"弹舌从教钵里蟠"却用高僧降服蛟龙的典故(传说僧人用钵盂收服恶龙),巧妙展现佛法力量。这个结尾既保留神话色彩,又暗喻修行能降伏心魔。

全诗就像一部微型游记:从结伴同游的快乐,到山间行走的体验,最后以神奇传说收尾。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具体场景感受修行境界——在自然中放下执念,用平常心面对险阻,最终获得内心的安宁。这种寓理于景的手法,让深奥的禅理变得可感可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