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台北基隆参加宴会时的所见所感,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前两句描绘宴会上的欢乐场景:有人弹奏琵琶助兴,年轻男女无忧无虑地嬉笑喧闹。这里的"琵琶"和"后庭花"(南朝陈后主作的亡国曲)形成巧妙暗示,为下文埋下伏笔。
后两句笔锋一转,通过"有客"(实指作者自己)的视角,揭示出表面欢乐下的深沉痛苦。这位经历过亡国之痛的客人,听到这种享乐之曲时,内心充满对故国沦亡的悲愤。一个"厌"字,既表达了对靡靡之音的反感,更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全诗最精彩之处在于:用欢宴场景反衬亡国哀思,热闹中见凄凉,笑语里藏血泪。就像在一场现代派对上,当所有人都在狂欢时,唯独某人因为想起家乡战乱而黯然神伤。这种强烈反差,让爱国情怀显得格外深刻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