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宝莲寺

宦情乖素抱,人事困骚屑。
偶忆尘外踪,逍遥此弭节。
寒僧导迷径,日出烟霏灭。
众窾罂缶繁,群峰剑铓列。
狺狺竹间犬,吠久声欲绝。
端坐意有馀,静言心自悦。
高朋讲黄唐,俗累袪蠓蠛。
沿林趁潇爽,傍日怡暄热。
积水纷有禽,乔松不知雪。
天清群动息,野旷游氛竭。
不蜕淖濯中,何由驱蹇劣。
情真悲旧想,景定痛前辙。
轻举逐云浮,靓容辉井渫。
野芳寒更赊,随意堪采襭。
采之欲遗谁,佳人在岩穴。
红颜钓沧海,风浪多潎洌。
冉冉薄暮年,妍媸混区别。
临风把萧艾,叹息同销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繁忙公务中抽身游览宝莲寺的经历,通过自然景观与内心感悟的对照,表达了超脱世俗的向往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寻幽访寺(前12句)
诗人用"寒僧导迷径"带出探访寺庙的过程,通过"日出烟霏灭"的晨景、"众窾罂缶繁"的寺中器物、"狺狺竹间犬"的犬吠声等细节,营造出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端坐意有馀"两句直接道出这种环境带给内心的平静。

2. 自然悟道(中间12句)
诗人与友人讨论上古贤君(黄唐指黄帝、唐尧),在松林积水间感受自然。特别精彩的是"乔松不知雪"的拟人写法,以及"天清群动息"展现的天地澄明之境。这里暗含对官场污浊(淖濯)的厌倦,渴望摆脱自身局限(蹇劣)。

3. 人生感怀(最后12句)
情绪转为深沉,诗人想起山中隐士(岩穴佳人),用"红颜钓沧海"的壮阔意象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冉冉薄暮年"透露出对年华老去的焦虑,结尾"临风把萧艾"(手持香草)的叹息,暗示无论美丑善恶终将随时间消逝。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对比手法:犬吠的喧闹反衬禅寺的宁静,积水的流动对照松树的恒常,年轻时的抱负(红颜钓沧海)与暮年感慨形成强烈反差。全诗在山水描写中自然融入哲理思考,既有"静言心自悦"的片刻超脱,也有"叹息同销歇"的永恒怅惘,真实反映了古代文人既向往出世又难以割舍入世情怀的矛盾心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