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兰芳斋

霭霭高斋暮,浮游此空林。
不遣兰为友,孰可与同心。
绿艳媲秋色,紫葩摇夕阴。
芳意徒自负,幽期竟安寻。
以之念身世,三叹援孤琴。
猗猗不成操,岂谓无知音。

现代解析

《题兰芳斋》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一人在高斋中,面对空寂的树林,心中涌起的复杂情感。

首先,诗人通过“霭霭高斋暮,浮游此空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景象,高斋被暮色笼罩,四周的树林显得空寂无人。这种环境让诗人感到孤独,他开始思考:“不遣兰为友,孰可与同心。”这里,“兰”象征着高洁的品格,诗人感叹,如果不能与兰花这样的高洁之物为友,还有谁能与自己心意相通呢?

接着,诗人用“绿艳媲秋色,紫葩摇夕阴”来形容兰花的美丽,绿色的叶子与秋天的色彩相媲美,紫色的花朵在夕阳的阴影中摇曳。然而,尽管兰花如此美丽,诗人却感到“芳意徒自负,幽期竟安寻”,意思是兰花的芬芳虽然令人陶醉,但它的幽深意蕴却难以寻觅。这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无奈。

诗人在这种情感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世:“以之念身世,三叹援孤琴。”他拿起孤琴,弹奏出三声叹息,表达内心的悲凉。最后,“猗猗不成操,岂谓无知音”意味着,虽然琴声悠扬,但无法奏出完整的曲调,诗人并非没有知音,而是知音难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傍晚时分的宁静景象和兰花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无奈和感慨。诗人通过琴声表达内心的悲凉,最终感叹知音难寻。这首诗词的精髓在于它深刻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