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旅途中的孤独与忧愤,情感深沉而直白。
前两句点明时间背景:秋天将尽,诗人在旅途中停泊,深夜仍徘徊吟诗。"旅泊"和"行吟"两个动作,立刻让人感受到漂泊无依的状态。
三四句的夜景描写很精彩:天边一颗孤星亮得像月亮,露水重重,比秋风还冷。这里用"独星"暗示自己的孤独,"重露冷于风"更是巧妙——明明秋风已够冷,但露水更冷,凸显了身心俱寒的感受。
五六句转向内心活动:走南闯北却没留下什么著作("书何有"),但酒醉时仍觉得自己豪情万丈。这种矛盾很有意思——明明现实失意,却保持着精神上的骄傲。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家国情怀:听说边疆战事吃紧,满腔忧愤堵在胸口。把个人愁绪和国事担忧联系在一起,让诗的格局一下子变大了。
全诗就像一个人的秋夜独白:从漂泊的孤独,到寒夜的凄凉,再到借酒消愁的倔强,最后升华为对国家的忧虑。语言朴素但情感真挚,就像在听一位忧国忧民的旅人对着星空倾诉心事。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明自己过得很糟,却还在操心国家大事"的真性情。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