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武阳民家

一室疏灯夕,百思扰客怀。
草虫鸣暗壁,槐雨滴阴阶。
徇禄今谋拙,躬耕始愿乖。
病身应自计,归去守荆柴。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武阳一户农家借宿时的所见所感,透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归隐的向往。

开头两句写夜晚的孤独。一盏昏暗的油灯,一间简陋的屋子,百般思绪缠绕着作客他乡的诗人。这里用"疏灯"和"百思"形成对比,一盏孤灯更显得心事重重。

中间四句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心情。墙角草虫的鸣叫,槐花雨滴落在台阶上的声音,这些细微的声响在寂静的夜晚格外清晰,衬托出诗人辗转难眠的状态。"阴阶"的"阴"字既写台阶的阴暗,也暗示心情的阴郁。

后四句直接抒发感慨。诗人说自己为了俸禄当官实在笨拙,原本想躬耕田园的愿望也落空了。现在拖着病弱的身体,是该为自己打算了,不如回去过打柴种地的清贫生活。"荆柴"指柴门荆扉,代表简朴的隐居生活。

全诗语言平实,通过夜宿农家的所见所闻,自然地引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最后两句的归隐之念,不是突然的感慨,而是由眼前农家生活触发,与前面"躬耕"的愿望相呼应,显得水到渠成。诗人没有刻意渲染田园的美好,但简单一个"守荆柴"的打算,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他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