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东坡移居八首(录六) 其三

壬辰困重围,金粟论升勺。
明年出青城,瞑目就束缚。
毫釐脱鬼手,攘臂留空橐。
聊城千里外,狼狈何所托?
诸公颇相念,馀粒分凫鹤。
得损不相偿,抔土填巨壑。
一冬不制衣,缯纩如纸薄。
一日仅两食,强半杂藜藿。
不羞蓬累行,粗识瓢饮乐。
敌贫如敌寇,自信颇亦悫。
儿啼饭箩空,坚阵为屡却。
沧溟浮一叶,渺不见止泊。
五穷果何神,为戏乃尔虐。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战乱中逃难的艰辛生活,充满了对贫困和苦难的真实记录,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苦中作乐的坚韧精神。

开头几句写的是作者在战乱中被围困的困境。"金粟论升勺"是说粮食紧缺,连一点点米都要精打细算。第二年逃出青城后,又差点被抓,好不容易才逃脱,但已经一无所有。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逃难生活的艰苦:在千里之外的聊城无依无靠,靠朋友接济度日;救济粮少得可怜,就像用一捧土去填大坑;冬天没有厚衣服穿,布料薄得像纸;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还多半是野菜。但作者却说"不羞蓬累行,粗识瓢饮乐",意思是虽然生活像乞丐一样,但也体会到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简单快乐。

最后几句用生动的比喻表达困境:把对抗贫困比作打仗,虽然孩子饿得直哭,但还是要坚持;把自己比作沧海上的一片叶子,看不到停靠的港湾;把贫困比作戏弄人的"五穷神",既无奈又带着几分幽默。

整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既真实记录了战乱中普通人的苦难,又展现了在绝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作者没有刻意美化苦难,而是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和坚韧品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