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四首(以下《金昌集》)
珊瑚秀海底,海人涉中流。
曾不盈尺寸,采采无遗留。
琐细安足珍,空劳使者求。
煌煌十尺枝,灿灿若灵虬。
根生龙窟中,铁网不能投。
千年龙一飞,沧波与之浮。
奇宝出世间,东序陈天球。
河图及银瓮,赤刀以为俦。
尺寸终弃捐,轻掷如蚍蜉。
不能饰楣楯,安足登冕旒。
昔为盘中珍,今焉遗道周。¤
曾不盈尺寸,采采无遗留。
琐细安足珍,空劳使者求。
煌煌十尺枝,灿灿若灵虬。
根生龙窟中,铁网不能投。
千年龙一飞,沧波与之浮。
奇宝出世间,东序陈天球。
河图及银瓮,赤刀以为俦。
尺寸终弃捐,轻掷如蚍蜉。
不能饰楣楯,安足登冕旒。
昔为盘中珍,今焉遗道周。¤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种珊瑚的命运,隐喻人才的价值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机遇。
前半段写普通珊瑚:渔民轻易就能采到的小珊瑚,虽然漂亮但没什么价值,连朝廷使者都懒得收集。这些珊瑚就像普通人才,虽然也有才能,但缺乏成长空间,最终被埋没。
后半段写珍稀珊瑚:生长在龙宫深处的十尺高珊瑚,像龙一样威风,连铁网都捞不到。只有当龙飞升时,它才会随波现身,成为国宝级珍品。这比喻真正的大才需要合适的机遇(如明君赏识)才能展现价值,一旦出世就能和传国玉宝并列。
结尾点出残酷现实:那些被随意丢弃在路边的小珊瑚,曾经也是被珍视的宝贝。暗指许多人才因缺乏机遇,最终沦为平庸,字里行间充满对人才埋没的惋惜。
全诗用珊瑚作比,生动展现了"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同样的材质,因环境机遇不同,命运天差地别。诗人借此表达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思考,既有对明珠暗投的叹息,也暗含对慧眼识才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