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 其二
半生多慨□,万里快遨游。
报国丹心壮,思亲白发调。
盛名吴下士,高调郢中讴。
空阔搏雕鹗,沙乾骋骏骝。
声诗唐律度,楷法晋风流。
几过杨雄宅,频登压粲楼。
归篷投建邺,载月渡沧洲。
俊采逢人羡,衰颜对镜羞。
怜均朝北阙,愧我老西畴。
汉水晴逾碧,秦山晚更幽。
关河从此隔,风月共谁酬。
落日长亭路,连城古帝州。
有怀徒缱绻,无计为淹留。
后夜分遥念,音书肯寄不。
报国丹心壮,思亲白发调。
盛名吴下士,高调郢中讴。
空阔搏雕鹗,沙乾骋骏骝。
声诗唐律度,楷法晋风流。
几过杨雄宅,频登压粲楼。
归篷投建邺,载月渡沧洲。
俊采逢人羡,衰颜对镜羞。
怜均朝北阙,愧我老西畴。
汉水晴逾碧,秦山晚更幽。
关河从此隔,风月共谁酬。
落日长亭路,连城古帝州。
有怀徒缱绻,无计为淹留。
后夜分遥念,音书肯寄不。
现代解析
这首诗像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既有壮志未酬的感慨,又有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全诗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游子半生漂泊的复杂心境。
开篇"半生多感慨"直接点明主题——诗人回顾半生经历,有太多遗憾与不甘。接着用"万里快遨游"展现自己曾像雄鹰骏马般闯荡四方("搏雕鹗""骋骏骝"的比喻很生动),既有报国之志("丹心壮"),又怀才不遇("吴下士"用典故暗指自己如古代名士般清高)。
中间部分最打动人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想到父母白发("思亲白发调"),照镜子看到自己衰老("衰颜对镜羞"),用"汉水碧""秦山幽"这样明丽的故乡景物反衬漂泊的孤独。特别是"风月共谁酬"这句,把无人分享美景的寂寞写得格外传神。
结尾处诗人站在古城长亭("长亭路""古帝州"都是典型送别场景),明知归期难定("无计为淹留"),却仍期盼着家书("音书肯寄不"),这个开放式结尾让读者能感受到他欲言又止的乡愁。
全诗妙在将豪迈与柔情自然融合:既有"报国丹心"的壮志,又有"对镜羞"的脆弱;用"雕鹗骏骝"显英气,又以"落日长亭"添惆怅。就像我们现代人,在外打拼时意气风发,夜深人静时也会想家,这种真实复杂的情感跨越千年依然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