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诗人与僧人的对话,展现了僧人的超脱与智慧。
首句“五看春尽此江濆”意味着诗人已经多次来到这个地方,见证了春天的结束,表达了一种反复光临的熟悉感。接下来“花自飘零日自曛”描述了春天的花朵凋零,太阳渐渐西落的情景,暗示时光的流逝,生命终将逝去。
“空有慈悲随物念,已无踪迹在人群”中,“空有慈悲”表达了僧人内心的慈悲情怀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行为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内心的平静和对众生的善意。“已无踪迹在人群”则说明这位僧人已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不再混迹于人群之中。
“迎秋日色檐前见,入夜钟声竹外闻”两句描绘了僧人所处环境的美好。秋天的日光透过屋檐,夜晚的钟声在竹林外回响,这些都是宁静和谐的象征。这不仅表现了僧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也反映了僧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中,“笑指白莲心自得”使用了比喻,以白莲象征高洁的内心,意味着僧人内心纯净,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世间烦恼是浮云”则表明诗人认为世间的烦恼如同浮云,稍纵即逝,不应过分执着。通过这两句诗,诗人传达了对人生烦恼的一种超然态度。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渲染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一位僧人超脱尘世、心灵纯净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对佛法和生活态度的理解与感悟。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