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赠司空侍中晏元献公挽词二首》是宋代诗人王珪为悼念晏殊(谥号元献)而作。全诗通过典雅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深切缅怀。
首联"震邸陪经席,辰阶拥化钧"用典故暗指晏殊早年作为太子伴读(震邸指太子宫),后来位极人臣(化钧指宰相权柄)。诗人用"陪经席"展现其学识渊博,用"拥化钧"突出其政治地位。
颔联"高谟帷幄旧,嘉织鼎彝新"继续赞颂晏殊的政绩。"高谟"指其深远的治国谋略,"嘉织"比喻他像精美织物般为国家增添光彩。"鼎彝"是古代礼器,暗示他的功绩将被永久铭记。
颈联"露湿铭旌晓,尘凝燕榭春"转入哀悼场景。清晨露水打湿灵幡(铭旌),曾经欢宴的楼台(燕榭)积满灰尘,通过今昔对比营造出物是人非的凄凉感。
尾联"许郊民爱厚,犹忆相车茵"最见深情。百姓至今怀念这位贤相,连他马车坐垫(车茵)留下的痕迹都令人追忆。这里用最生活化的细节,展现晏殊深得民心的形象。
全诗巧妙融合政治颂扬与个人哀思,既有对功业的庄严记录,又有对逝者的温情追忆。最动人处在于将宏大历史叙事(鼎彝铭旌)与细微生活记忆(车茵燕榭)交织,让一位位高权重却又平易近人的贤相形象跃然纸上。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