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谓华州不见华山而同州反得见之华州人每不平余在池州江上亦望不见九华而人云无为州中可见爰作一诗①(发表于1925年)
华州附太华,不辨太华山。
同州三百里,顾得见孱颜。
高人在山中,山人了不关。
姓氏驰远方,远客争来攀。
千里不见睫,与此同一般。
我过铜陵矶,莫认青阳甸。
远远无为军,反及九华面。
云际有芙蓉,九朵莲花瓣。
江神与醯鸡,狡狯宁目眩。
一叶障太山,何况渺兹县。
江水去悠悠,两岸即池州。
华山不可望,更望九华楼。
同州三百里,顾得见孱颜。
高人在山中,山人了不关。
姓氏驰远方,远客争来攀。
千里不见睫,与此同一般。
我过铜陵矶,莫认青阳甸。
远远无为军,反及九华面。
云际有芙蓉,九朵莲花瓣。
江神与醯鸡,狡狯宁目眩。
一叶障太山,何况渺兹县。
江水去悠悠,两岸即池州。
华山不可望,更望九华楼。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华州与同州、池州与无为州的地理位置和视野,探讨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候我们离目标越近,反而越看不清它的全貌;而距离稍远,却能一览无余。
诗的开头提到华州靠近华山,但当地人却看不到华山的全貌,而同州距离华山三百里,反而能清楚地看到华山的雄伟。这就像生活中的某些人,虽然身处高位或拥有某种资源,却因为过于接近而无法真正理解或欣赏它的价值。相反,那些稍远的人,却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接下来,诗人用“高人在山中,山人了不关”来比喻这种现象。高人虽然在山中,但山中的人并不真正了解他。这就像有些人虽然名声在外,但身边的人却未必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才华或成就。
然后,诗人以自己为例,提到他经过铜陵矶时,无法辨认出青阳的地貌,但在远处的无为州,却能清楚地看到九华山的全貌。这里的“云际有芙蓉,九朵莲花瓣”形象地描绘了九华山的美丽景色,仿佛在云端绽放的莲花。
诗人进一步用“江神与醯鸡,狡狯宁目眩”来比喻这种现象。江神和醯鸡都是神话中的角色,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那些在远处反而能看清真相的人。而“一叶障太山,何况渺兹县”则形象地表达了有时候我们被眼前的琐事所迷惑,反而无法看清更大的图景。
最后,诗人感叹道:“江水去悠悠,两岸即池州。华山不可望,更望九华楼。”这表达了一种无奈和豁达:虽然无法看到华山,但仍然可以欣赏九华楼的美景。这就像生活中,我们无法改变某些现实,但仍可以选择欣赏身边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地理现象的对比,引发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有时候距离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而过于接近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对全局的把握。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