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月中丹桂图

生绡半幅吴霜冷,拂尽微尘秋水净。展向高堂骤骇神,忽睹青天堕飞镜。

䀜霍瑶光初出奁,四壁澄莹摇不定。辗轮乍见海中行,濯魄真看地底迸。

金波千顷浸玻瓈,银汉一泓垂素绠。结质团圞亦不亏,佳期三五四时正。

中有轮囷一树木,布叶葳蕤柯诘曲。扶疏碍景小霏微,旖旎漏明频照烛。

根折只容顾兔藏,枝繁独覆姮娥宿。飘英落叶细生姿,一一黄金散为粟。

萧森影里似闻香,的皪光中遥辨绿。画栋雕楹结绮檐,坐来浑是在虚涵。

白日都迷羲伯驭,阑宵底用烛龙衔。清辉鉴人毛发竖,仙芬染断体肤凡。

广寒不觉身曾到,蟾宫虚疑手可探。世闻墨妙有如此,题句聊为未见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宫丹桂图的绝美画面,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笔触带读者走进一个晶莹剔透的仙境世界。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月光的魔法(前12句)
诗人用"飞镜""瑶光"形容画中月亮,像突然从梳妆盒里跳出来的宝石,光芒让四壁都在摇晃。月光像打翻的金色酒浆浸透玻璃,又像银河垂下一条发光的丝带。这里用"辗轮""濯魄"等动态描写,让静止的画作活了起来。

2. 桂树的精灵(中间12句)
画中桂树弯曲的枝干像在跳舞,树叶间漏下的月光像跳动的烛火。树根下藏着玉兔,枝丫间住着嫦娥,飘落的桂花像撒落的金粒。诗人甚至"闻"到了画中的桂花香,在闪烁的光影里辨认出树叶的翠绿。

3. 仙凡的交融(最后8句)
坐在画前仿佛真的飘在月宫,连时间都模糊了——分不清是白昼还是黑夜。月光清澈到能照见汗毛竖起,桂香浓郁到能洗净凡胎肉体。明明身在人间,却感觉伸手就能碰到蟾宫,这种亦真亦幻的体验,正是艺术最动人的魔力。

诗人用"黄金粟""发光的丝带"等生活化比喻,让遥不可及的月宫变得可触可感。最妙的是调动了视觉(金光)、触觉(冷)、嗅觉(暗香)、甚至错觉(以为真的飘在月宫),这种全感官的描写方式,让读者和诗人一样产生了"灵魂出窍"的艺术幻觉。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