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批评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思陵是他的陵墓名,代指他)的执政失误,同时感叹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前两句说崇祯性格苛刻多疑(苛察),被自己的小聪明耽误了(误宸聪),治国方略(国计)总是变来变去(周章),从他刚登基(践祚)时就埋下祸根。
三四句用比喻:大厦将倾时,真正的忠臣被当成奸臣(神奸转复认孤忠),就像把支撑房子的栋梁误认成祸害。这里暗指崇祯冤杀袁崇焕等忠臣。
五六句直接批评他的军事决策(论兵)混乱矛盾(轇轕无定),对待将领时而宽松时而严厉,没有原则(失至公)。
最后两句是唯一的好评:虽然崇祯节俭勤政(俭勤),年年为水旱灾害忧心(瘁深宫),但这点优点挽救不了明朝。全诗通过对比,展现了一个勤政却无能的皇帝如何加速了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