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

横天渴虹长万尺,下饮沧江化为石。
鞭之叱之成此桥,桐城太守莆中客。
往时欲渡川无梁,行人海葬蛟蜺宅。
自从天堑变康庄,无复风涛阻形役。
我生飘泊一飞鸿,缘在重留雪泥迹。
手摩苔藓读遗碑,百五十字凝古色。
碑中空记倡义人,岁久谁能识王实⑴?
将军下海语荒唐,流俗相传偏啧啧。
古人利济同一心,或传或否堪太息!
沈吟此事意难平,斜凭危栏日将夕。
汀洲橹唱催人归,几阵松风洒巾帻。
匆匆作诗别江神,何日重来看潮汐?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福建泉州洛阳桥的故事,用生动的比喻和通俗的语言展现了这座古桥的神奇与人文价值。

开篇用"渴虹饮江化石头"的奇幻想象,形容桥像彩虹横跨江面,又像巨龙变成的巨石。接着点出造桥的关键人物——桐城来的莆田官员(指北宋蔡襄),用"鞭打石头建桥"的夸张说法,表现古人克服自然困难的魄力。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手法,说过去这里没有桥时,百姓渡江常遇险("海葬蛟蜺宅"指葬身鱼腹),如今天险变通途。诗人以"雪泥鸿爪"自比漂泊人生,抚摸长满青苔的古碑时,发现碑文记载的建桥功臣王实已无人知晓,而民间却流传着"蔡襄派蟹兵虾将建桥"的荒诞传说,对此发出感慨:真正做实事的人反被遗忘。

结尾处诗人倚栏沉思到日落,听到摇橹声和松风声,像在催促他离开。最后用拟人手法与江神告别,暗示对这座承载历史记忆的古桥的眷恋。

全诗妙在:
1. 把实用工程写得充满神话色彩(虹变桥、鞭石成桥)
2. 通过个人触摸古碑的细节,带出"历史易被传说掩盖"的深刻思考
3. 结尾的江边暮色与自然声响,营造出惆怅又悠远的意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