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倾城:多用“倾城”二字称誉美人。此称西施。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chī)夷变姓名。
弓藏:比喻功臣受害。鸱夷:原意为皮制的袋。此处指范蠡的别号。
注释
此诗1653年(顺治十年)癸巳作,为《戏题仕女图》十一首中第一首。诗题取自杜牧诗句“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咏西施随范蠡乘船隐居事。舸(ge):船。倾城:“倾城”二字称誉美人。此称西施。
弓藏:比喻功臣受害。
鸱(chi)夷:原意为皮制的袋。此处指范蠡的别号。
赏析
历代咏西施的诗,或将她视为以色媚主,使吴王招致亡国杀身之祸的“尤物”,或将她视为灭吴的第一功臣。这首诗却别出新意,揭露了统治者擅权负义的丑恶行径,称颂了西施的远见卓识。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被俘后,范蠡用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让吴王放越王回国,并使吴王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以灭吴,重建霸业。
首句“计已行”三字,肯定了这一策略已获成功。毫无疑问,西施在实现“霸越亡吴”的谋略方面功不可没,越国对她本该论功行赏。
第二句诗也肯定了西施的功绩,同时又故意设问启人深思:她究竟该得到何种奖赏呢?这一问,使诗显出了曲折,也在读者脑海中掀起了波澜。
第三、四两句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也点了题。“西施为越苎萝村西鬻薪之女”,传说勾践携西施归越后,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将她沉尸江底,一说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诗人更相信后说。为什么呢?“西施亦有弓藏惧”一句,可谓独具慧眼,一语破的。“亦有”与下句的“不独”互文对照,更说明在诗人看来,西施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当她牺牲自身拯救了沦亡的祖国后,必然会像范蠡一样具有先见之明,洞察越王的奸恶,也必然会怀着与范蠡 一样的“弓藏惧”作出变名易姓、浪迹江湖的抉择,以免功高震主,成为统治者权力私欲的受害者。这首诗突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女人误国的“祸水”观,史识深刻,感慨深婉,行文曲折,体现出“指事类情,又宛转如意”(赵翼)的艺术特色。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西施的故事,但作者借古讽今,道出了功臣鸟尽弓藏的悲剧命运。
前两句说越王勾践灭吴国的计谋成功后,论功行赏时却不知该拿什么赏赐西施这样的绝色美人。表面是问赏赐,实则暗示美人只是政治工具,功成后反而成了隐患。
后两句用"弓藏惧"的典故(打猎后把弓藏起来,比喻事成后抛弃功臣),点破西施和范蠡(鸱夷子皮)的相同遭遇:一个被沉江,一个被迫隐姓埋名逃亡。诗人通过这对历史CP的命运,揭示了封建时代"狡兔死走狗烹"的残酷规则。
全诗妙在把美女西施和谋臣范蠡并列,用红颜祸水的表象包裹着对政治黑暗的讽刺。就像现代职场中,有些人看似风光立功,实则随时可能被卸磨杀驴。这种借美人说政事的写法,比直接批判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