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冬夜,诗人在郡馆中辗转难眠、思念友人的场景。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孤独深沉的文人情怀。
前两句写实景:高耸的馆舍外霜浓露重,寒气逼人,诗人思念着隐居在翠绿山中的友人。"深隐翠微重"既写友人居所环境,也暗示思念之深。三四句用对比手法:月光洒在树上却不见喜鹊(反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典故),乌云盘踞地面似有蛰伏的龙(暗喻贤士不得志)。这两个意象既写冬夜寂寥,也暗含对时局的隐喻。
五六句转向室内生活:对着石鼎即兴赋诗显得洒脱,在银灯下赏剑依然从容。这两句看似写闲适,实则以文人雅趣反衬内心孤寂。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孤独感令诗人彻夜难眠,直到城头半夜钟声响起。"半夜钟"这个意象巧妙收束全诗,既点明时间,又将无形的愁思化为有声的钟响,余韵悠长。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表面写冬夜失眠,实则通过"飞鹊""蛰龙""看剑"等意象,流露着对友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怀。诗人将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转化为月下看剑、石鼎赋诗的风雅,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章纶
章纶(1413年—1483年4月28日),字大经,温州乐清(今乐清雁荡山北麓南阁村)人。明代名臣、藏书家。祖先原为乐清北阁吴氏,后出继南阁章氏,遂以章为姓。正统四年(1439年)章纶登进士第,官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年间升任礼部仪制郎中。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在礼部侍郎位二十年不得升迁。成化十二年(1476年)辞官回乡。成化十九年(1483年),章纶去世,年七十一。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追赠南京礼部尚书,谥号“恭毅”。著有《章恭毅公集》、《困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