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其一
悲风响庭树,白露凝清霜。
踯躅不能寐,怨此秋夜长。
揽衣三四起,鸣鸟惊且翔。
屣履步前除,明月鉴我裳。
明月忽西沈,仰见心与房。
理瑟成商曲,抚剑涕纵横。
丈夫七尺躯,志欲揽八方。
鸡鸣苦不早,引领观扶桑。
踯躅不能寐,怨此秋夜长。
揽衣三四起,鸣鸟惊且翔。
屣履步前除,明月鉴我裳。
明月忽西沈,仰见心与房。
理瑟成商曲,抚剑涕纵横。
丈夫七尺躯,志欲揽八方。
鸡鸣苦不早,引领观扶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难眠的志士形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直白的情感,展现了壮志未酬的苦闷。
开篇用"悲风""白露""清霜"三个冷色调的意象,立刻营造出秋夜的寒凉氛围。诗人辗转反侧("踯躅不能寐"),抱怨秋夜漫长,这个"怨"字直接点出内心的焦躁。他起身徘徊,连鸟儿都被惊飞,月光照在他单薄的衣裳上——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个深夜独步庭院的孤独身影。
月亮西沉时,诗人抬头看见"心与房"(指星宿),这个天文意象暗示他在思考人生方向。接着"理瑟""抚剑"两个动作特别传神:调琴弦却弹出悲调,抚摸着宝剑突然泪流满面,这种强烈反差生动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灵魂:堂堂七尺男儿,本应胸怀天下("志欲揽八方"),却苦于报国无门。"鸡鸣苦不早"用日常化的比喻,说就像雄鸡报晓太迟,自己等不到施展抱负的时机。结尾"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神树)的意象,透露出对光明未来的期盼。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理想抱负,转化成具象的夜半场景:秋风、霜露、惊鸟、月光、宝剑、琴瑟、鸡鸣...这些接地气的元素,让壮志难酬的千古文人共情变得可触可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明有能力却使不上劲"的憋屈感,就像当代人怀才不遇时的失眠夜,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