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用喜雨韵三首 其三

北岑飞雨过南岑,远嶂晴明近嶂阴。
老桧婆娑方午色,孤桐摇落忽秋音。
庭稀雁鹜飞符檄,海绝鲸鲵伏斧砧。
此是老臣聊报国,仁声敢谓入人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雨后山景的变化,同时暗含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

前四句写景:北边的山刚下过雨,雨云飘到南边去了;远处的山峰已经放晴,近处的山峰却还阴沉。老桧树在正午阳光下摇曳,孤零零的梧桐叶落发出秋天的声响。这里通过对比手法(北南、远近、晴阴)和典型意象(老桧、孤桐),生动展现了雨后山间瞬息万变的景象。

后四句抒情:庭院里看不到传递公文的大雁野鸭,海上也没有兴风作浪的鲸鲵(比喻边疆安宁)。作者自称"老臣",说这些景象就是自己报效国家的方式,希望仁政的声誉能深入人心。这里用"飞符檄""鲸鲵"等意象暗指战事平息,通过"斧砧"(刑具)表达对不法之徒的震慑,最后落脚于仁政理想。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象与政治理想自然融合:前段雨过天晴的景色,暗示着后段政治清明的理想;而"孤桐摇落"的秋意,又透露出作者年华老去仍心系国事的感慨。语言上既有"飞雨过南岑"的动态美,又有"老桧婆娑"的沧桑感,最后"仁声入人深"的期盼更是直击人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