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兄景祺
东风无便寄云笺,西望关河思惘然。
白发相催年半百,清颜一别路三千。
杏花门巷听春雨,杨柳楼台倚暮烟。
征雁已还巢燕至,归期何事又空传。
陈景祺有罾字韵诗,陶南村诸公共和。
陈诗云:“雨收郊外禾千顷,潮落矶头水半罾。
”南村云:“松顶云开晴放鹤,溪头潮落晚移罾。
”嘉言云:“庭前洗竹闲留锸,池上鱼钩不用罾。
”弟裕云:“黄犊远归秋雨笠,白鱼初上晚潮罾。
”诗卷藏俞彦直家。
白发相催年半百,清颜一别路三千。
杏花门巷听春雨,杨柳楼台倚暮烟。
征雁已还巢燕至,归期何事又空传。
陈景祺有罾字韵诗,陶南村诸公共和。
陈诗云:“雨收郊外禾千顷,潮落矶头水半罾。
”南村云:“松顶云开晴放鹤,溪头潮落晚移罾。
”嘉言云:“庭前洗竹闲留锸,池上鱼钩不用罾。
”弟裕云:“黄犊远归秋雨笠,白鱼初上晚潮罾。
”诗卷藏俞彦直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兄长陈景祺的家书式作品,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思念和人生感慨。
前四句直抒胸臆:想写信却找不到顺风指路(东风无便),只能望着西方山河发呆。岁月催人老,转眼已五十岁(年半百),可自从分别后,兄弟相隔三千里路。这里用"白发"和"清颜"的对比,暗示自己容颜老去,而记忆中兄长的面容依然清晰。
中间两句突然转入如画场景:想象着故乡的春日——杏花巷里雨声淅沥,杨柳楼台笼罩在黄昏炊烟中。这两个画面看似闲适美好,实则暗含酸楚:这些家乡风物自己都无法亲身感受。
最后两句用候鸟作比:大雁都飞回来了,燕子也归巢了,可我的归期为何总是落空?这种"人不如鸟"的感叹,把思乡情绪推向高潮。
诗中最动人的是时空的交错:此刻的孤独与记忆中的家乡、流逝的岁月与不变的亲情形成强烈对比。特别是"听春雨"和"倚暮烟"的细节,让思念变得具体可感,仿佛能看见诗人独自遥望的画面。
全诗语言朴素如家常话,但通过白发、春雨、归雁这些意象的层层铺垫,把中年人羁旅在外的复杂心绪——想家、怕老、盼团聚——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