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述了进士考试期间的场景,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慨。我们可以逐句分析:
1. 进讲金华集众贤:说的是在浙江金华的进士考试中,众多才华横溢的考生聚集在一起。这句描绘了考试现场的庄重和考生们的才华。
2. 礼闱御命拜君前:指朝廷命令在礼部举行的考试中,考生在考试前要向朝廷表示敬意,象征着国家对人才的重视。
3. 花摧蜡炬同清夜:这里用了“花摧蜡炬”来比喻考试夜以继日的紧张氛围,就像夜晚的蜡烛因花开而被照亮,同时又因花的凋谢而感到伤感。这里的“清夜”即深夜,暗示了考试的夜晚是多么的漫长而寂静。
4. 饼餤红绫忆昔年:回顾往昔,怀念过去岁月里的温暖画面,可能指的是当年考试时的温馨场景,如吃着饼餤、红绫(一种红色丝织品)的时光。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5. 龙尾步随黄阁老:这里描写了跟随高官们的步伐,暗示了考试中获得的荣耀和机会。黄阁老指地位很高的官员,龙尾即在龙的尾部,比喻在高官之后跟随。
6. 鹄头书下紫微天:这里用“鹄头书”作为比喻,可能是指自己以学识为目标,追求在朝廷的职位。紫微天指的是皇宫,暗示了通过考试后可以接近朝廷。
7. 南宫群彦时相问,何似官街有米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感慨。“南宫”即朝廷,群彦指的是众多才华横溢的人。米颠是宋代的一个书法家苏轼,这里用“米颠”来比喻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希望自己像米颠那样,能在官场上大放异彩。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进士考试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考生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未来获得荣耀的期望,以及对朝廷的美好向往。
欧阳玄
元代史学家、文学家。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在任内,对芜湖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葺,据传“芜湖八景”,是其在任时所形成。对每景都题有七律一首(见康熙《太平府志》和《芜湖县志》),常游“荆山寒壁”,因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之句。离任时,对芜湖依念绵绵。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