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空中世界纷河沙,不知底处为天涯。
乾坤百忆在指掌,触处与子同一家。
云何犹作去来想,千里一跌毫釐差。
坐令契阔费星纪,岭云欲寄山川遐。
拨眉相对此何日,丈室净扫余天花。
诗毫辨舌久投阁,万窍寂历风无哗。
为君游戏出三昧,妙处那复相聱牙。
往将妙响应空谷,一任飞锡凌苍霞。
乾坤百忆在指掌,触处与子同一家。
云何犹作去来想,千里一跌毫釐差。
坐令契阔费星纪,岭云欲寄山川遐。
拨眉相对此何日,丈室净扫余天花。
诗毫辨舌久投阁,万窍寂历风无哗。
为君游戏出三昧,妙处那复相聱牙。
往将妙响应空谷,一任飞锡凌苍霞。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送僧》描绘了一位僧人超脱世俗、心游天地的境界,展现了佛家"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前四句)用夸张手法写僧人眼界开阔:在他眼中,世界如同恒河沙数般纷繁,却找不到真正的天涯尽头。整个宇宙在他掌中如同微尘,所到之处都像回家般自在。这里用"指掌"比喻僧人已参透宇宙本质。
第二层(中间六句)写僧人破除执念:既然万物本是一体,何必执着于"去来"之别?就像千里之遥其实只差毫厘。分别多年("星纪"指十二年)的思念,想托岭云传递却因山川阻隔。诗人期盼与僧人"拨眉相对"(促膝长谈)的那天,在打扫干净的禅房里论道。
第三层(后六句)描写论道场景:放下诗笔与辩才("投阁"指搁置),在万籁俱寂中体会禅机。僧人随意展现佛法真谛("三昧"),玄妙处却不艰深晦涩。最后以空谷回响比喻佛法传播,僧人持锡杖踏云霞而去,留下悠长余韵。
全诗妙在将深奥的佛理化作生动意象:用"河沙"喻世间万象,用"指掌"显宇宙观,用"云霞"写超然之态。诗人通过送别场景,实际上展现了"破除分别心"的禅宗思想——当认识到万物本为一体时,离别也就不再是真正的分离。